咨询建议详情
标题: 如何创新引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
内容: 如何创新引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
受理单位: 岚县发展和改革局
受理情况: 已受理
回复内容:   “十三五”时期,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贵州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建设,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五年,是贵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时提出的“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发展要求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研判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积极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坚持创新引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建设数字化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进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十三五”时期贵州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贵州是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首批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坚持以技术创新“做大数据、做大应用、做大机制”,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组织架构、平台建设和大数据创新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系列法规制度相继颁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行业信用建设稳步推进,信用服务市场加快发展,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形成良好发展势头。   (一)做大数据,夯实社会信用体系基础   1.全国第一朵“信用云”率先建成。依托“云上贵州”平台,运用大数据前沿技术,率先建成全国第一朵“信用云”,截至2021年8月底,已归集信用数据2.52亿条。“信用云”将信用数据服务于实体经济、政府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在2017年、2018年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观摩会上,贵州省信用平台网站分别取得全国第六、第四的优异成绩,连续两年荣获“全国标准化信用信息平台网站”称号。在2019数博会上,贵州信用云获“2019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在2020年全国信用信息共享支撑中小微企业融资和“放管服”改革观摩视频会上,贵州省信用平台网站荣获“特色性平台网站”称号。   2.“信用中国(贵州)”成为信用服务重要窗口。“信用中国(贵州)”以全省信用信息数据库为支撑,开设“贵州省信用信息综合查询平台”专栏,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示、查询等服务,可查询法人和重点人群信用记录,免费下载信用报告。截至2021年8月底,法人和自然人合计查询次数和下载次数分别为4576万次、5.1万次。网站在全省电子政务网及政府网站创新发展优秀案例评选中获得全省政府网站第五名。   3.涉企信用信息归集公示实现全覆盖。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贵州)统一归集公示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和企业年度报告信息,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贵州)归集45个部门涉企信息3907.56万条,基本实现涉企信息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互联共享和集中公示。   (二)做大应用,初步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1.联合奖惩“六个自动”成为全国推广的“贵州模式”。贵州信用联合奖惩平台以法院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为切入点,将信用记录核查和信用联合奖惩功能嵌入多部门内部审批系统,在行政审批、招标投标、融资信贷、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依法开展联合惩戒,形成“自动推送、自动比对、自动拦截、自动奖惩、自动监督、自动反馈”的联合奖惩“六个自动”贵州模式,初步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联动奖惩格局。“六个自动”的联合奖惩贵州模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委通报认可,并在全国推广。截至2021年8月底,对接省级36家单位39个业务系统,累计实施信用核查771.3万次,依法拦截9159次。   2.“信易+”应用引领守信激励新风尚。利用“信易+”服务接口,有层次、分领域推动信用服务发展,“信易贷”“信易绿”等应用场景建设不断丰富,守信的无形价值变成有形价值,守信有价、有用、有感,守信者“一路绿灯”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逐渐形成。“信易贷”服务搭建起银行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的信息桥梁,截至2021年6月底,贵州省银行机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余额896.02亿元,同比增长31.7%,已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资金109.5亿元,累计支持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6.4万户。   3.“斑马信用”APP探索信用治理新场景。“斑马信用”APP通过大数据分析和评估,从交通守法、安全行驶、文明活动、信用履约等维度对交通行为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形成交通诚信的评价体系。以APP为基础成立的贵阳市文明交通诚信联盟,为信用状况优良的驾驶员提供应急出行、业务优先办理、查验上牌免约等权益优享服务。截至目前,平台注册驾驶人突破81万,已上线45项交管高频业务,累计提供服务345万次,打造社会治理领域信用应用新场景。   (三)做大机制,制度建设推动信用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1.顶层制度设计夯实信用体系建设根基。完善顶层设计,加快相关规范制度建设,相继出台一系列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形成层级清晰、覆盖较广的制度框架体系。先后印发施行了《贵州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贵州省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了《个人公共信用信息元数据元素集》《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贵州)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共享规范》等地方标准,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2.信用联合奖惩成为创新监管机制新亮点。在全国率先实现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信用联合奖惩全覆盖,事前推广主动信用承诺制度,强化市场主体诚信意识;事中实行失信联合惩戒,围绕注册登记、资格预审、购买文件、现场开标、中标候选人公示等关键环节,依托数字化手段对代理机构、投标人、评审专家实行在线、实时监管;事后开展诚信宣传和信用修复,探索出贯穿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全流程信用监管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国家表彰。截至2021年8月底,全省累计查询失信专家16人,累计查询交易主体信用信息74万次,依法惩戒失信交易主体5000次。   3.一体化平台构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长效机制。依托以贵州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枢纽核心的一体化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实现信用数据的采集覆盖省市县三级政务部门数据资源,向上可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接,横向与省级政务部门实现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向下覆盖9个市州、88个县(区、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与贵州省政府政务服务网共建共享,汇集了全省4000多个县级以上行政部门办理的许可事项数据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覆盖省市县90%以上的政务部门,实现“办结即公示”,形成全省一体化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大幅提升归集能力。   4.技术创新推动信用应用取得新突破。充分利用发展大数据先行优势,以互联网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式创新开展区域信用监测评估。贵州信用云通过对数据进行清洗、加工、深层次挖掘,精准描绘信用主体特征画像、主体关系拓扑图、信用轨迹及信用地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全省区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帮助信用监管和信用风险预判预警,实现区域信用状况的动态监测。充分应用区块链技术开展行业红黑名单、信用核查记录,实现“上链管理”,增强信用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   二、贵州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我省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贵州新模式”,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足,信用体系建设制度化保障不够   一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万物互联、万物赋“信”必然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如何实现信用体系建设全领域、全主体、全区域覆盖,制度供给需要跟上技术创新步伐。二是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向纵深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监管和信用服务需要政府和市场协同推进,如何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营造出更好的信用环境,还需构建更加完善的制度。   (二)信用信息共享开放不充分,信用监管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一是信用信息共享开放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没有真正的建立起全面有效的信用共享开放机制,信用数据的共享开放不能满足各部门以及市场主体对信用数据全面、持续、及时更新的需求。二是行业组织、信用服务机构等参与不足,多元主体参与的全方位协同监管的共治格局尚未形成。三是信用监管仅在少数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得到应用,全领域、全过程信用监管机制尚未形成。   (三)大数据融合应用水平不高,信用体系建设创新应用场景单一   一是信用应用深化不够,仅在招标投标、银行信贷等较少领域推广使用,在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社会治理各个领域尚未形成广泛应用。二是信用应用主要以信用查询等简单应用为主,以相对碎片化的应用探索为辅,尚未建立起覆盖政府、市场、社会的全方位、多样化、体系化应用体系。   三、大数据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技术变革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带来的新机遇,面临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新使命,面临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深化大数据与社会信用体系融合发展,让信用赋能高质量发展,助推贵州在新征程上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   (一)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机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以及各社会单元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实现政府治理多方参与、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善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激发创新治理的社会活力,弘扬凝聚民心的道德风尚,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新支柱、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新抓手。   (二)新一轮技术变革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带来的技术机遇   随着新一轮技术变革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以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愈加突出。依托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分析数据与信用之间的关系,提炼出高价值的信息以支撑日益增多的信用应用业务需求。利用区块链打破数据孤岛,建设涵盖多方的信用数据平台,实现数据采集、共享、分析过程的可追溯,构筑新型信任关系,推动数据共享和增值应用。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技术实时采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的信用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并量化评级,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助力信用便民惠企。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数字化重构社会信用体系,助力信用信息多元化、信用主体动态化、信用监管智能化和联合奖惩精准化。技术创新将给信用征管用全程带来巨大变革。   (三)贵州迎来“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战略机遇   贵州作为全国第一个提出大数据发展战略并付诸实践的省份,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上下正加快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奋力开拓数字经济新蓝海。数字经济与社会信用体系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将共同推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启贵州社会信用体系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四、“十四五”时期贵州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建议   “十四五”时期,贵州将进一步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以构建数字化社会信用建设为目标,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大力推动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数字化社会信用体系新架构,实现万物赋“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新格局,实现智能化信用监管;创新融合应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实现智慧化用信,更好支撑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强化统筹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安全管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技术引领,打造数字化社会信用体系新架构   1.运用数字孪生推进数字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数字化社会信用体系是指将信用主体在现实社会中的活动行为一一客观地映射到数字空间,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对信用主体的全生命周期完成数字化重构。在数字化社会信用体系下,信用数据将从人工产生转变到机器、传感器、信息系统自动完成数据采集、治理、生成信用档案,对信用主体的分级分类、联合奖惩、风险预警等均为智能化实现,且公平公正、安全可信、不可篡改、全程追溯,它将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构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任体系,加速形成自动化采信、智能化管信、智慧化用信的大格局,全面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依托5G和智能化技术实现万物赋“信”。我国已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天网工程通过实时动态人脸检测识别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对分布在各个角落的监控摄像头抓拍画面进行比对识别。信用数据采集未来也将依托5G的泛在连接、泛在感知、边缘计算能力实现万物互联,利用传感器对人和物在现实社会公共场所中的各种活动行为进行数据采集,实现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对应关系,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从海量的数据中识别出与信用有关的信息并自动记录于信用主体名下,智能化生成信用档案,对人、组织、物等完成“信用画像”,构建社会全领域互联互通、智能化采集、万物赋“信”的社会信用体系新框架。   3.通过区块链技术增信数据要素市场。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共识机制等特点在提高数据共享及时性、有效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为交易流通的数据增信。利用区块链确权、授权、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等技术特性,对各信源单位的数据进行加密、确权、赋信、交易、追溯,构建标准统一、公开透明、充分信任的数据流通交易环境,大幅度提升数据资源价值,降低数据管理成本、共享成本,进一步推动数据要素有序交易流通,实现数据要素市场的增信管理。   (二)机制创新,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新格局   1.完善信用法规标准体系,筑牢信用法治基础。加快推进地方信用立法进程,颁布实施《贵州省社会信用条例》,对信用信息归集整理、披露查询、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信用主体权益保护等进行全面、系统地明确和界定,做到依法依规开展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杜绝因深度使用数据而造成权力滥用,规范对失信主体的约束和惩戒,坚决防止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和实施失信惩戒措施的泛化、扩大化,夯实信用建设法治基础。开展地方信用标准规范研究,建立行业信用评价模型及分级分类监管标准,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2.强化信用信息开放共享,推进部门协同和社会共治。建立信用数据长效归集机制,按照“应归集尽归集、应开放尽开放”的原则,做大信用主题数据库,为跨部门公共信用数据共享开放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条件。畅通信用数据共享开放机制,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按照信用信息的数据敏感度进行分级管理,向市场分层分级合理开放,充分满足各类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动响应和失信约束机制,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评价结果互认,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能有效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新型监管机制。鼓励行业组织、信用服务机构等开展信用修复培训、信用报告查询、信用风险分析预警等,促进政府和市场共建共享、互为补充,推动传统“部门治理”向现代“协同共治”转变。   3.鼓励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特殊监管为补充的新型信用监管机制。推进信用承诺应用,建设全省统一的告知承诺信息服务系统,全面落实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建立全省统一信用监管综合服务系统,以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为基础,以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养老托幼、城市运行安全等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的领域为重点,对各类市场主体作出基本评价。在此基础上,各行业主管部门可根据行业信用评价结果、行业特点、监管关键点等,对监管对象进行更具体的分级分类,根据分类状况配置差异化监管资源、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   (三)融合应用,实现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新成效   1.大力推动“信用+新型工业化”,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信用+贵州智造”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搭建“信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孪生车间,为工业设施设备赋予信用码,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和远程管理的可靠性,实现工业生产管理的数字化、集约化、远程化和自动化。二是打造“诚信工业产业环境”。激励引导企业将生产制造环节的监控、管理及必要的采购、销售等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全程串接,大幅提升数据可信度,形成企业信用环境数据支撑,推动企业间建立信任并达成合作共识,助推工业项目签约落地,同时为企业融资提供有效依据,降低企业信用成本。三是建设“信用+生态工业”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大力推动工业绿色化发展,与企业签订线上排污承诺,实施诚信监测,鼓励企业将环保措施、绿色生产、绿色施工举措、实施效果等情况报送至平台,将监督检查、环保投诉、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纳入信用评价体系进行信用评级,对“生态信用”好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对“生态信用”不好的企业采取增加环境保护税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推动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保护等融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化。   2.大力推动“信用+新型城镇化”,打造新一代智慧城市。构建“全数字信用城市”,全面提升城镇功能品质。一是构建“信用+城市生活数字指南”。应用新技术奋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将“城市信用分”应用于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等场景中,使城市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实现信用价值变现,促进信用红利释放,提升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构建“农民信用指数”。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将信用指数等级作为放开农民落户城市的重要依据,以信用平等增强农民的城市身份意识,推动农民向城镇有效流动。三是以信用大数据为支撑创新产业发展项目监管方式。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推动城镇产业带动经济发展,通过“信用+穿透支付”“信用+审批监管”等智能管理技术对城市产业运行进行全周期监管,建立信用生态产业链,实现宏观决策指挥、资金保障落实、公共资源配置的智能化,打造高效率、高质量、公正公平的城市生产生活图景,推动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   3.大力推动“信用+农业现代化”,实现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构建“农业互联网信用体系”,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是搭建“信用+现代农商平台”。依托大数据平台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强化农业发展各个环节中的技术指导与全方位技术服务,推进农商订单“合同化”,利用订单成交数据、履约记录等数据信息对供应商和采购商进行信用评级,根据信用等级确定自动匹配订单机会、政策优惠比例等,形成“不愿违约、不敢违约”新型农商监管机制。二是建设“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信用信息直报系统”平台。实现农业全产业链质量追溯,将农业产业报送信息情况记入主体信用记录,与农业信贷担保平台相联动,根据信用评级享受政策优惠,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三是打造信用生态农业。运用大数据应用终端技术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助力农业生态发展,因地制宜,按照“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原则,构建农业生态信用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诚信绿色产品APP,对农产品质量、生态保护情况进行追溯,为城乡居民推送优质安全可信的绿色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加强农业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互补,建设生态循环的农业产业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协同并进。   4.大力推动“信用+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构建“信用+旅游”体系,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建设旅游产业信用监管平台。以平台为载体充分发挥大数据治理和监管效能,促进大型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和拥有旅游资产的非旅游企业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并达成合作共识,对旅游产业化项目的招标、实施、验收进行全过程监管,对旅游产业涉及的投资商、服务商、制造商等主体进行信用监督,实现旅游产业精细化管理。二是打造贵州信用文旅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升级旅游业态,建立包含信用景区、信用住宿、信用餐饮、信用旅行社、信用导游、信用购物等的“旅游信用档案”,对旅游行业违法违规及行政处罚信息进行曝光并可在平台公开查阅,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广使用旅游电子合同,建立旅游商品二维码售后追溯制度,形成旅游行业内部竞相提升服务质量的诚信激励体制机制环境,切实增强整体旅游行业竞争力。三是建立生态旅游游客管理系统。强化生态旅游管理,将游客在生态旅游过程中良好的生态信用录入系统并作为获取更多次游览生态景区的资格或优先游览资格,同时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进行公开,充分发挥生态信用监督管理和资源配置功能,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同时有效防止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   (四)强化保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新跨越   1.强化统筹领导,协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强化各项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开展督查考核评估,形成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2.强化安全管理,加强社会信用信息和市场主体权益保护。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要求建立信用信息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开展国产密码建设和等级保护测评,制定信用信息查询和使用规范,明确查询权限和查询流程。建立信用信息管理保密审查制度,严格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依法依规为失信主体进行信用修复和退出“黑名单”提供救济途径。   3.强化资金投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深化。积极探索以“政府投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源补偿”为主的多方位政府支持方式,加大社会信用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投入。鼓励和引导具有管理、技术和资金优势的企业、信用机构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金融机构对信用服务机构信贷支持,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信用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资本吸引、培育和壮大信用服务产业。   五、结论   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是“十三五”时期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和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结合贵州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工作实际,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在做大信用数据、做大信用机制、做大信用应用方面的经验做法,深入剖析存在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面向“十四五”,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抢抓新一轮技术变革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带来的技术机遇及贵州“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的战略机遇,以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应用创新为引领,提出了以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数字化社会信用体系新架构、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智能化新型监管机制新格局、以智慧化用信实现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新成效等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助推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更新时间: 2023-03-20

请进行滑动验证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