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典型案例  >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双十一”过后 小心退货被“钓鱼”
专栏风险提示
来源:中国信用  |  发布时间: 2022-10-07

近年来,“双十一”是网购诈骗案件的高发时段,总结以往诈骗案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不少不法分子以“预售”为诱饵发送木马链接,骗取消费者的定金;二是派发虚假“双十一”红包,诱骗消费者点击,套取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三是利用消费者焦急等待收货的心理,以“退款”或“退货”为由假扮客服,骗取要求消费者点击其提供的“钓鱼网站”链接。

假优惠真套路

今年双十一各大平台预热期显著提前,很多人可能已经按捺不住那颗想要剁手的心,付了定金。虽然各大电商平台、商家都给出了各种各样的优惠福利,不过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想得到真正的实惠并不那么简单。

电商给出的优惠政策大致分为随机红包、满减券以及购物津贴等。其中,获得红包的方法除了在品类页面随机掉落之外,还可以通过玩小游戏获得。这些小游戏需要打卡、与朋友分享、浏览产品信息等,才能升级获得更多开红包的机会,早在前期的转发分红包环节,商家已赚足了“宣传效益”。此外,提前预付“定金”活动也捆绑了一批消费者,根据“双十一”预售定金活动规则,消费者支付定金后,需在规定时间内支付产品尾款,如未及时支付导致订单关闭,定金将不予退还。另外,一些消费者还反映有商家诚意不足,产品价格先涨后降、明降暗涨。

针对各种“价格猫腻”,建议消费者仔细辨别商品是否真的降价再购买,以防上了虚假优惠的当。另外,各类促销活动容易刺激消费者购物冲动。为避免造成浪费,消费者应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合理规划选购商品,不因“低价促销”产生非理性消费行为。

谨防各类网购诈骗

各种优惠促销让消费者心动,而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个节日,数据显示,近年来,“双十一”是网购诈骗案件的高发时段,消费者在“买买买”的同时,也得当心不法分子的骗局。

为了给“双十一”造势预热,很多商家会提前预售商品,以更大的优惠吸引消费者。不法分子就利用这个机会,以“预售”为诱饵发送木马链接,骗取消费者的定金。此外,以派发红包的形式实施诈骗也是不法分子的常用手段,借机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平台,派发虚假“双十一”红包,诱骗消费者点击,套取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

如何避免“中招”

一是善用手机号码识别功能。现在大部分手机都有自动识别真的银行、营业商的号码的功能。相信用安卓系统的朋友会发现,你没有保存过联通或者移动的号码,可是短信发过来时已经直接现实了“中国联通/移动”这就是系统直接识别的号码,是可以相信的。而银行发短信的号码通常也是955开头,例如工商是95588,招商银行是95555。

二是别输入密码。如果您点击了短信里的链接,一旦让您填写身份信息的,特别是输入密码的,就千万不要继续下去,赶快退出,这基本上就是钓鱼网站在一步一步的窃取你的信息。

三是无关业务不理会。对于短信内容保持一定的警惕,有些优惠或者通知内容,很明显不真实或者您并没有相关业务的,就不要去理会了。或者可以拨打该公司官方电话去查询,确认是否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