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项治理 农民工工资领域 新闻详情

工厂春招为何“冷热不均”?

分享
发布时间:2024-03-28 | 来源:中国农网 | 专栏:农民工工资领域

近日有媒体报道,往年各个工厂抢着招普工的现象正在减少,大量工厂招人变得更加谨慎,有农民工感叹外出赚钱更难了。与此同时,笔者从东部沿海地区某县的几家中小规模工厂负责人处了解到,部分工厂感到近来普工招工越来越难,工厂人员流动性日益加大。同是春季招工,为何出现“冷热不均”的不同感受?

个体感受的差异,反映出农民工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先看农民工流向。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之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至中西部省份,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和吸引力都在增加。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民工跨省流动规模在下降。农民工输出大省四川在十多年前就出现了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现象,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2659.37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547.59万人,占半数以上。安徽出省农民工在2017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到2021年降至812.1万人,与2017年相比,降幅达18.2%。除了各省情况,从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也不难发现农民工跨省流动减少的趋势。而对主要靠外部劳动力输入的东部沿海地区而言,这就意味着来打工的农民工少了。

再看农民工就业选择。从笔者得到的某地一份春招岗位汇总表中看,一些不限学历或是学历要求较低的普工岗位,薪资条件比同工厂部分学历要求更高的工人岗位更好。如果单以薪资水平来论,照理说普工也有一定吸引力,但现在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选择不只看挣钱多少,更要看性价比。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内容重复枯燥,且环境封闭、管理严格,在同等收入条件下,工作时间更灵活、更自由的新就业形态显然更有吸引力。数据显示,2022年农民工从事制造业比重下降至27.4%,较2012年下降了8.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已占到农民工总数的51.7%。当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进工厂,加上部分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调整用工需求,一些有就业意愿的农民工缺乏工厂岗位所需技能,“招工难”与“找工难”并存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劳动力供需不匹配也值得关注。即便同为制造业,不同细分领域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同,用工需求也有差异。有的工厂随着订单量下降,用工需求也随之降低,而一些习惯于在这个行业里找工作的农民工就要面临岗位减少、“找工难”的问题。比如笔者有位职校毕业的亲友,因工厂倒闭失去第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后,由于区域内专业对口的岗位需求量越来越小,就业方向也开始与专业距离越来越远,最后一份工作是在与所学专业毫无关联的流水线上,所学技术没有用武之地,“干得腰疼,不如不干”。从招聘方看,也有新兴行业或专精领域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类人才。有工厂负责人告诉笔者,工厂主营业务较为专精,但位于县城,所需的技术类人才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让企业颇感头疼。整体上劳动力供需的时空错配,也造成了个体“冷热不均”的不同感受。

当前,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他们的就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计,也关系着就业大局的稳定,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为此,要看到“冷热不均”感受背后的就业市场变化,更要看到这些变化给农民工就业择业带来的影响,发挥政府的保障引导作用,帮助农民工对接快速变化的市场。

首先要在劳动力供需信息匹配上牵好线搭好桥,用工省份可以赴外省“逆向招工”,缓解企业用工紧缺,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劳务输出大省在农民工遭遇“找工难”时也要更加主动作为,加强与用工地之间的信息共享,培育发展劳务品牌,提高农民工找工作的效率。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根据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新的就业需求,与时俱进提供技能培训指导,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机会。此外还要提升职业院校人才输送与工厂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在掌握区域内产业链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优化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设置,加强职业院校与用人企业之间的跨省合作力度,提升职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

破解农民工就业结构性矛盾,关键在于弥合劳动力供需双方的信息差。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为农民工想得再多一点、就业服务更精准一些,就业市场的温度才能更宜人。

剪影
信用报告 信用报告 信用修复 信用修复 异议申诉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