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政策法规 >> 市级政策法规 >> 新闻详情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5—2029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12-23 | 来源:西安市人民政府网 | 专栏:政策法规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5—2029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12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西安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5—2029年)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公益事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陕西省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陕政办发〔2024〕21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气象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立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对气象提出的新需求,探索气象新质生产力实现路径,进一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西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气象支撑。

       到2029年末,气象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气象科技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快速循环更新系统空间分辨率达百米级,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农业、能源、交通、生态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天气雷达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地面气象观测站间距达到5公里以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8%以上。气象科技能力达到国内同期领先水平,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服务综合效益大幅提升。

       二、工作任务

       (一)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强化西安“双中心”建设支撑

       1.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落实国家和陕西省科技发展规划,加大气象科技投入,将气象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市级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加强与国家、省级业务单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建立气象、水务、交通、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行业部门的科研交流横向联合工作机制。通过任务委托、竞争、“揭榜挂帅”等方式,构建竞争、择优的联合攻关,壮大气象科技人才队伍,解决西安城市气象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2.聚焦重点领域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快中国气象局秦岭气溶胶与云微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秦岭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秦岭气溶胶与云微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临潼试验站建设,构建西安及其周围地区百米级快速循环同化系统,推进高影响天气监测预警技术创新中心、秦创原西安气象创新促进中心建设。聚焦重点领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融入西安“双中心”建设,实施关中城市群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数据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3.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健全气象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及成果转化应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与气象部门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促进气象领域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发挥城市气象科技联盟及省市级气象科技创新团队作用,加强与中亚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气象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完善气象科技成果与业务服务、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转化应用和融合发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委外办、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二)提升气象基础综合能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支撑

       4.提升精密监测能力,构建西安特大城市综合观测体系。加快推进西安特大城市气象观测站网规划编制,建设城市精密监测网和交通、农业、文旅等专业气象监测网。持续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工程、加密建设秦岭山区自动气象站项目及西安特大城市气象综合探测提升项目。新建西安秦岭雷达、秦岭森林火险气象监测雷达、P波段雷达、气溶胶激光雷达。建设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系统和泾河垂直遥感系统。持续健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完善气象探测装备计量检定和试验验证体系。鼓励和规范社会气象观测和社会化保障。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5.提升精准预报能力,构建精细化智能化预报服务模式。实施西安市极端暴雨监测预警工程,构建“实况—监测—预警—预报—预测”无缝隙智能数字化预报体系。建立气象综合预报预测分析平台。建设秦岭山区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防御气象服务保障、中小河流洪水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系统。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资源规划局、市水务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6.提升精细服务能力,健全特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发展基于场景、影响和风险的气象服务技术。建设统一的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增强气象监测预警及预警信息发布等功能,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及时性和精准度。构建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制作和融媒体发布平台。推进“西安气象”全媒体运行和服务产品体系迭代升级。将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城市运行管理,在未设气象机构的区县和开发区,推进城市气象服务全覆盖。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应急管理局、市数据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7.强化气象信息支撑能力,打造气象数字化转型新引擎。无缝对接国省气象大数据,将其融入西安市政务云,探索构建数据全量归集、数算一体融合、服务智能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共建开放合作、融合发展的气象数据应用机制,推进部门间数据交换共享,实施基于数字赋能应用场景的“气象数据要素×”行动。着力挖掘气象大数据价值,推动气象数据和产品加工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气象新质生产力。建设固移融合、高速泛在的气象通信网络。强化气象数据、网络和系统安全保障。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应急管理局、市数据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8.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力建设一流气象台站。按照高质量现代化建设标准和要求,推进智慧型、多功能、特色气象台站等建设。加强基层气象台站综合能力建设,加大基层台站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台站基础设施及业务运行环境提升等项目,全面提升基层台站业务服务技术支撑能力,实现基层台站综合改造全覆盖。优化基层气象事业发展软环境,建设和升级台站气象科普场地(馆)。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资源规划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三)推动气象服务提质增效,强化国际化大都市气象保障

       9.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预警信息制作、发布规范。做好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扁平化呼叫应答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立极端天气防灾避险制度。构建区域(流域)共建、上下游左右岸共商、信息共享的气象防灾减灾协同治理模式。开展暴雨强度公式修订,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和重大气象灾害防控能力。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水务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10.提升气象赋能产业发展能力。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交通、水利、能源、环境、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体系。实施西安市乡村全面振兴气象保障工程,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周至猕猴桃产业发展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和陕西高新农业气象保障工程。推进西安市智慧交通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交通气象服务试点能力。推动西安地质灾害防御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和西安市智慧防汛平台建设。开展面向不可移动文物、重点旅游目的地、重要体育赛事、重大活动等的气象风险监测评估和预报预警业务,提升西安都市圈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11.实施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工程,推进生态气候碳汇监测预警服务一体化项目、气候风险监测预警项目实施。建设生态价值转化负氧离子监测系统,推进秦岭山洪灾害防御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建设,增强气候变化风险预警和决策服务能力。完善气象、应急管理、公安、水务等部门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健全作业安全联合监管体系。实施增雨飞机作业体系建设工程,推动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升级换代,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飞机机载探测设备技术保障基地。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12.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加快推动“衣食住行健、游购娱学康”相关气象服务普惠应用。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地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气象预警信息对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群众的覆盖面,增强特殊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高标准建设西安市气象科技科普馆(长安云)和西安气象史馆,为公众了解气象工作提供体验场地和科普学习平台。打造“西安气象君”慢直播系列文化品牌,讲好西安气象故事,建立全过程“预报+科普”气象服务。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局、市科协,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四)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13.完善气象人才体制机制。优化气象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人才激励保障,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市级人才计划和人才奖励对气象领域支持力度,发挥西安人才交流活动中心作用,加强干部横向培训挂职交流工作,加快形成气象高层次人才梯队。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14.完善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加快构建新型预报业务体制,建设综合高效智能协同的观测系统,加强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完善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之间的联动机制。推进气象科技“三评”(科研立项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和转化效果。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15.完善专业气象服务供给机制。完善公众气象服务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创新公众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健全“一单位(企业)一策”气象服务机制,提高专业化、定制化气象服务水平,开展场景驱动的专业气象服务,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互补的多元公众服务供给体系。制定《西安市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指导目录》,强化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和雷电防护等设施建设。推进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强标准化气象数据集供给。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应急管理局,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定期召开全市气象工作会议,通报气象发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各区县政府要加强对辖区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定期研究气象工作。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支持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依法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定期组织开展气象高质量发展推进情况评估。

       (二)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气象法规体系,贯彻落实《西安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根据工作需要修订完善有关气象防灾减灾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夯实气象工作法治基础。制定本市气象标准中长期规划,健全地方气象标准体系,提升气象标准应用成效。

       (三)加强投入保障。各区县政府、西咸新区及各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进一步落实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落实气象部门人员、业务维持等经费。加强对气象重大项目统筹规划,健全气象部门研究型业务预算支持机制。

       市政办函〔2024〕86号.pdf

西安市人民政府网 | 2024-12-23

请进行滑动验证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