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多层次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深秋时节,在运城市临猗县耽子镇靳家卓村卫生室,年轻的村医杜清欣开始了一天的忙碌。2023年夏天,杜清欣从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顺利通过公开招聘,被派驻到这里工作已经有两年时间了。我省高度重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其中,通过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不断优化乡村医生素质结构,持续推动全省乡村医生队伍健康发展。在越来越多的村卫生室里,有了像杜清欣这样的大学生村医的身影。
为了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织密兜牢,我省实施“建高地、兜网底、提能力”强医工程、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和乡村医疗卫生固本强基行动,所有的行政村卫生室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标准,建成61个县域医疗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所有街道。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县域诊疗能力,我省按照“每个县要有1—2所好医院”目标,实施“县级医疗机构综合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开展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对标、提标、达标建设。创新实施“千名医师下基层”,建立起了稳定的人员和服务“双下沉”机制。截至目前,县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甲医院水平,其中37所医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或三级服务能力,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实现整体跃升。
翼城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令狐翠华时常翻看《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手册》《中医临床验方实用手册》,这是参加省卫生健康委组织的“百名医师传帮带、千乡(镇)万村兴中医”培训时的教材。她认真学习掌握了“针刺”“穴位埋线”“铺棉灸”的技能,并运用到临床工作中。“这些技术操作相对容易并且实用性强,能有效解决平时临床遇到的难题,当地群众很受益。”我省注重对基层中医人才的培养,组织“百名医师传帮带、千乡(镇)万村兴中医”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190名省级中医药专家与3642名县乡人员建立师徒关系,2万余名村医具备了中医药服务基本能力,100项适宜技术下沉基层,惠及数十万名群众。
随着中医药强省建设不断深入,中医药事业焕发勃勃生机。截至目前,我省实现县办中医医院、基层中医馆、中医馆中医医师等“六个全覆盖”。长治市、运城市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我省出台关于促进中西医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十二条举措,已建设25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62个“两专科一中心”、100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通过实施“傅山工程”,培养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6人、青年岐黄学者6人、国家级优才43人。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也更好地守护着基层群众的健康。
我省进一步扩大优质医疗服务供给,着力建设区域医疗高地。省政府出台36项政策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申报立项4个国家级、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形成覆盖全省的疑难重症救治网络。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山西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4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医院的管理运营、诊疗服务、科研创新水平和医患满意度明显提升,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大病不出省”。与此同时,我省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55个国家级和16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专科联盟延伸到所有县(市、区),为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建起了身边的“好医院”和“好专科”。最新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数据显示,我省综合排名全国第11位,较上年度上升9个位次,13所医院实现了档位提升。
请进行滑动验证
x